大福中學是一所農(nóng)村中學,留守學生多,在街道上租住的學生多。20歲時從中專財會專業(yè)畢業(yè)后,黃國平便回到大福小學,至今任教15年。他說:“在農(nóng)村當老師不比城市,我們不要當老師,還充當‘父母’的角色。”
班上有名叫汪金林的學生,父母常年在外打工,親戚因事務繁忙很少照顧她。有次,汪金林晚上下樓梯不慎摔傷,因傷勢重,黃國平立即聯(lián)系其親戚,及時將她送到市人民醫(yī)院治療,直到凌晨三點才回到家中。事后,學生便送了他一個雅號——“及時雨”。
龍佳峰的父親早逝,十分厭學,調皮頑劣,有時還頂撞老師,有個別老師甚至建議他退學。黃國平了解情況后,積說服老師道:“這種殊家庭的孩子缺乏愛,所以老師需要給予更多關愛。”同時,他與龍家峰談心,鼓勵他要挑起家庭重擔,多體諒母親,經(jīng)過長期交流,他終考上一所學校,學習勁頭十足。
黃國平從小生活在農(nóng)村,他深知唯有“知識才能改變命運”,20歲那年毅然選擇回鄉(xiāng)做老師,他說:“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老師,但是我熱衷在農(nóng)村做孩子們的‘伯樂’,取讓他們每個人都有書讀。” (記者熊雄 通訊員陳翠華 實習生歐陽斯琴 陳文艷報道)